年初中小学一开学,很多报考精英中学的学生和家长都开始紧张起来,因为每年的三月要进行精英中学的选生考试。而每年七八月份考试结果公布之时,接到录取通知的考生家庭举家欢庆,父母孩子都喜笑颜开,皆大欢喜。而一些因孩子补习多年,又志在必得的家庭却因为孩子没能考上,几周之内全家都默默寡欢,十分郁闷。

更有甚者,父母借此机会责备子女补习不够用功,使得孩子倍感压抑。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学校给的评估分不公平,到学校和有关部门说理去,使得孩子感到委屈,甚至失去了往日对学校和老师的亲切感。凡此种种现象年复一年地发生,似乎都很平常,但对那些补习多年却未能如愿的孩子们来说,补习和落榜的不快经历仿佛是一场恶梦,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象一片乌云似地笼罩他们的前程。


在学校系统内设小学英才班和精英中学,为小部分智能超常、学业优异的学生提供特教计划,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即便在资深教育专家和校长一级的教育工作者中都有极为不同的看法。新州公立学校系统是澳洲各州设立英才班和精英中学最多的地区,这表明甚至州一级乃至国家级的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也对设立英才教育计划持有不同看法,因而各自制定出了不同的政策。另一方面,新州有关部门,教育界人士和不少家长之间对精英中学以及精英补习所持的看法往往也大相径庭。因此,热衷于希望孩子能考上英才班和精英中学的家长,以及对此事感兴趣,或有所涉及的人士(如补习老师),往往身不由己地走入误区。


比较富有争议,同时也是最常见的误区是英才班和精英中学的选生考试的设计原则和宗旨的问题。专家和资深教育工作者一再指出,补习和大量做考题能帮助孩子熟悉考试模式,提高熟练程度,但绝对不能保证智能一般的学生也能考出好成绩。多数华裔家长对此不予认同,或不甚了解其中缘由。有兴趣的家长若能自己做几份英才班和精英中学的试卷就能发现,专家和资深老师说得话没错,因为考题不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的。对新州英才教育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学校的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的,而英才班和精英中学选生考试题不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的。其宗旨是在选拔智能超常的学生,对考生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以及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因此考题多数偏向于富有创意性和多向性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其智能的预期水平绝不是智能一般的学生能通过三五年补习就能达到的。


人们一般不喜欢过问他人的经济情况,同样人们也不喜欢过问他人的智商高低。在教育界这种现象体现了儒家弘扬的“教无类”的博爱精神。但在英才生的选拔过程,教育部门和考生却必须面对无情的现实:人与人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难于逾越的智能差距,而且这一差距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还将日益扩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Flynn 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发现,在发达国家里人们的智商平均值每十年增长三个百分点,每一代人之间(约三十年)增长十个百分点。但这增长并不平均,有些群体增长的更多一些,有些群体自然是不进则退。澳洲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阶段,综合能力最强的前百分十(每班约二三人)的学生已经能应对五年级的功课,而最末的百分十的学生却只能应对一年级水平的功课,其差距是五个年级。这一发现对不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的家长来说,恐怕难以想象。还有更多数据资料证明了孩子在婴幼儿期在智能方面就有差距,这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是现实,是富有博爱精神和教无类理念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不太愿意面对的现实,也是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应当接受的现实。看来“有志者,事必成”只是相对而言的说法。


国际著名的英才教育专家,苏博妮科(Subotnik)教授指出,孩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业能否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商因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非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一论断与英才班和精英中学选生的情况很相符。很多考不上英才班的学生两年后考上了精英中学,这不仅仅是因为精英中学扩大了招生名额,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通过刻苦勤奋提高了自己的学业水平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中很多人的学业和事业超过了当年率先考入英才教育计划的同龄人。目前精英中学招生人数为同年龄学生总人数的6%左右,智商在前15%以下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多大希望能通过三五年的补习考入精英中学。这现实似乎极为冷酷。但这是现实,正如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一样。令人欣慰的是,现实情况以及诸多专家的论述都表明,孩子进入中学时期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日益增长,智商一般的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勤奋好学在普通中学里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另外,前文提示过,新南威尔士州精英中学学生仅占公立中学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6%左右,因此大量富有潜力和勤奋好学的学生留在了普通中学里。2004年新州教育部实行的英才教育新政策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都必须设置自己的英才教育计划,为高智商、或考上了却不愿意录取英才班或精英中学的学生提供特教服务。因此,考学不能如愿的学生绝不能气馁,要树立在普通中学也能获得优异成绩的雄心壮志。


我曾经听过接待国内考察团的人士介绍澳洲华人子弟教育情况时说,华人子弟多数在精英中学读书。这完全与事实不符,遗憾的是,华裔家长中真有不少人有相同的错觉。这对没考上精英中学的孩子来说无形中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有害。悉尼地区的精英中学华人子弟的比例确实很高,但更多的华裔学生在普通中学读书,而且其中很多同学都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有人对诺贝尔奖学者做过统计分析,发现不少人本科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其中更多的人毕业于非名牌大学。


既然能否考上英才班或精英中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是否有一定的天赋,那么是否应当在补习前先来个智商测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应当补习?其实大可不必。信息时代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速发展决定了学校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校内校外都是学习和长知识的场所;(2)各个学科之间以及个人品行和素质与学业之间的关联性比以往更强;(3)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重在技能的培养;(4)由于前三项谈到的发展趋势,家庭与社团在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第四点对非英语背景新移民家庭来说尤其重要。


有人做过调研发现,父母亲英语不好的新移民家庭如果不为孩子安排适当的补习,光靠孩子自己在学校“随波逐流”,尤其是男生,到了高考时,百分比名次分数(UAI/ATAR)最多只能到75分。这一推断不是没有依据,而且75分也不算低了,超过了74%的同年段学生的成绩。当然对有抱负的人来说,这成绩不理想,很多普通中学考生成绩都远远超过这个成绩。可见移民家庭的学生不论是否有意考入精英中学,还是有必要课外补习。我们很希望看到那些补习多年没有考上精英中学的孩子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课外补习:经过补习之后,即便没能如愿考上,补习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定有助于自己在普通中学获得优异成绩。切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中国有句“大器晚成”的成语,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那可不是一句安慰人的空话。


上文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非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一道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现在高考升学很时髦双学位课程,其实只要进入了大学之后,任何单学位学生都有机会以优异成绩申报第二学位,而那些已经进入双学位的所谓“优秀生”也有可能因为力不从心或其它原因不能完成原定的双学位课程。有些学生一心一意地完成了一个学士学位(3-4年),再修读荣誉学士学位,既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双学位并不是对人人都合适,也未必是最佳的成才之路。


对于孩子是否有必要课外补习,或什么年级开始补习,这问题也容易让人走入多种误区。首先看看小学英才班的选生考试。目前英才班招收学生的人数约占全省同龄学生总人数的3%,入选学生的智商至少在前10% 之列,确实个个都聪明好学。因为考试内容毕竟与学科内容有些关联,因此可以这么说:智商再高的孩子,如果平时不认真做作业,适当补习(自学、家教、老师个别辅导、上补习班、等等),绝不可能考上;而智商一般的孩子无论补习强度多大也没希望能考上。不少在周末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天赋不凡的孩子,始终坚持学习中文,临近考试也不缺课,仍然考上精英中学。而有些孩子放弃了中文学习和其它文娱活动,尽管补习多年仍然未能考上。这种事例年年都有,很能说明问题。


既然课外补习对新移民家庭很重要,那么孩子何时开始开外辅导更合适呢?现代社会学校开课全年不足200天,孩子全年几乎有一半天数不上学。另一方面,如今的家长一般都有高中或更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社会上也提供很多增长学识和技能的机会,因此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开始,校内与校外学习始终应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孩子的培养不能全靠学校,不能到了快考英才班或精英中学时才临时抱佛脚。首先,不论自己是否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功课,父母都应当重视子女的品行和基本素质,其中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切记:孩子的品行与素质与学业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进而言之,有能力在学业上辅导子女的,自己耐心辅导效果更好些。英语不好或工作太忙的,则可以考虑请家教或上补习学校,甚至中文学校对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的各种情况来看,围绕子女教育这一话题,新州的华人家庭很容易就会联想精英补习。因为不少人对新州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不甚了解,不能在宏观上把握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容易陷入误区,给自己和子女额外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但愿上述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关爱子女成长的各位家长读者。
===


对于孩子是否有必要课外补习,或什么年级开始补习,这问题也容易让人走入多种误区。首先看看小学英才班的选生考试。目前英才班招收学生的人数占全省同龄学生总人数的3%,入选学生的智商至少在前10%之列,并且确实各个都很聪明好学。因为考试内容毕竟与学科学问有些关联,因此可以这么说:智商再高的孩子,如果平时不认真做作业,适当补习(自学、家教、老师个别辅导、上补习班、等等),绝不可能考上;而智商一般的孩子无论补习强度多大也没希望能考上。不少在周末中文学校学习中文的天赋不凡的孩子,始终坚持学习中文,临近考试也不缺课,仍然考上精英中学。而有些孩子放弃了中文学习和其它文娱活动,尽管补习多年仍然未能考上。这种事例年年都有,很能说明问题。